



編者按:
10月1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從“中國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稿件,深入介紹了中國電科專家鄭曉冬等技術人員,用北斗賦能千行百業,為美好生活創造無限可能的實踐案例。
“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斗星。”
古時,人們仰望北斗辨識方向。今天,無需抬頭,“近在身邊”的中國北斗,賦能千行百業,為美好生活創造無限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斗工程始終牽掛,強調“北斗系統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從“中國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北斗系統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衛星導航探索之路,成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注腳。
我們的創新目標就是讓衛星短信走進千家萬戶
如今,北斗進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全面融入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大眾消費、共享經濟等領域,還進入民航、海事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
“利用北斗三號短報文的通信鏈路與通信內容的匯聚、分發,實現實時監控船舶位置、狀態等基本信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網絡通信研究院工程師鄭曉冬介紹。
前不久,他帶領團隊開發的“基于北斗三號的遠洋船舶監控系統”通過驗收,極大提升航運管理的效率。
從事北斗導航地面系統建設20余年,鄭曉冬率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北斗民用短報文通信平臺。
“我們的創新目標就是讓衛星短信走進千家萬戶。”鄭曉冬說,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只能讓用戶知道“我在哪兒”,而他和團隊要通過創新攻關,讓北斗用戶不僅知道“我在哪兒”,還能用短報文告訴別人“我在哪兒”“在干什么”,更要將北斗短報文置入智能手機里,讓人人都用得了。
如何攻克短報文芯片技術難點?如何在保證手機小體積的同時,還具備大功率發射和高靈敏度接收的能力?
從零起步,困難重重。鄭曉冬回憶,短報文系統進場聯試時,裝站地點位于偏遠地區,大家吃盒飯、睡行軍床,每天從早上7點干到次日凌晨,一干就是七八個月,最終確保了大系統按時開通。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推進北斗產業發展,共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果,促進全球衛星導航事業進步,讓北斗系統更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寄語。
時不我待,乘勢而上。廣大北斗人繼承和發揚新時代北斗精神,朝著建設技術更先進、功能更強大、服務更優質的新一代北斗系統,不斷進發。